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王学峰的家就在医院对面。
从家里走到办公室,路程不过几分钟。王学峰最满意的就是这点,他很多年没有搬过家,为的就是能离患者和实验室更近一些。
从1982年踏入重医附一院开始,王学峰就和这所医院、和这里的患者紧紧连在了一起。多年来,他一直坚定地奔跑在一条狭窄深邃的赛道上,研究癫痫这一古老疾病里的新问题。
(相关资料图)
率先找到癫痫的发病起源,提出癫痫的神经网络学说,制定癫痫防治的“全球方案”,筛选出耐药性癫痫的耐药基因,针对难治性癫痫、癫痫持续状态两类重症患者提出新的治疗方案……在41年的光阴里,王学峰不断打破研究领域的“天花板”,也打破自己的极限,推动我国癫痫研究往前一点,再往前一点……
打破未知世界
王学峰身材高大,快言快语,精力旺盛得不太像一个年过七旬的人。
8月10日上午,王学峰接到一个来自内蒙古的电话,内蒙古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想请他远程会诊一位疑似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
王学峰爽快地答应了,他调整了下午的工作安排,中午也没休息,一直在办公室准备会诊需要的资料。
下午两点,远程会诊开始,王学峰听完对方医生的介绍后,很快就心中有数。隔着屏幕,他侃侃而谈了一个多小时,不仅教对方怎么辨别癫痫持续状态的表现,指导他们准确用药,还分享了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指南等专业知识。这些都是他花了数年心血得到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癫痫研究领域,王学峰是站在金字塔塔尖的人,许多医生遇到癫痫治疗难题都会请教他。走上塔尖的成长经历,印证了导师沈鼎烈当年对他的教导:你和其他医生的差距,是由你在亚专业上钻的程度决定的。
1982年,王学峰来到重医附一院神经内科工作。他自小就梦想学医,但25岁才有机会考医学院,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在同一批年轻医生里,王学峰年龄最大,也是最勤奋的那个。学医以来,他从来没有零点以前休息过,唯一一次看电影,还是被同学硬拉着去的。
临床工作不同于在校学习,会遇到许多具体的难题,每遇到一个难题,王学峰都会写一篇综述,把全世界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都吃透,弄清楚它的历史演变、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将一个个最不熟悉的难题变作最熟悉的专业知识。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现在。
因为勤奋,王学峰很快就崭露头角。度过5年的基本成长期后,沈鼎烈让他选择一个“跳起来够得着”的亚专业,他不想选那些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的领域,于是将癫痫作为研究方向。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脑部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有些会出现自伤或者伤人的情况,治疗周期相当漫长。
我国癫痫患者数量多,但是研究起步晚,有许多未知领域亟待探索。沈鼎烈是我国较早从事癫痫研究的专家,在他的带领下,王学峰有了更加明确的研究方向。
1987年,王学峰开始对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以此来判断药物疗效。
测定血药浓度需要反复加样,每隔15分钟加一次,连续加样十几个小时。为了保证实验过程不被干扰,王学峰总是选择从晚上开始实验,通宵达旦地做。
“血药浓度的测定对细节和精度要求非常高,比如,每次加样的剂量必须一样。当时的实验设备很简陋,都是用试管手动加样,手指按压的力度、幅度等都会影响加样剂量。”王学峰回忆道。
为了确保每次加样的剂量保持一致,王学峰拿着试管反复练习按压,几乎形成了肌肉记忆。这个测定实验持续了一年半,他将每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探索出我国首个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提高了癫痫治疗用药的精准性。
为了更好地推动癫痫治疗和研究,王学峰还建立了3个全国最大的资源库:癫痫家系的遗传资源库、癫痫手术患者脑组织组成的脑库、定期随访的临床资源库,对癫痫这一古老的疾病有了越来越多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王学峰做了大量科学研究,牵头制定《中国癫痫持续状态专家共识》,提出了癫痫持续状态突触理论,出版国际上第一本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学术专著,制定癫痫防治的中国方案,并成为癫痫防治的全球方案……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癫痫患者得到了及时准确的治疗。
打破医患隔阂
王学峰的时间观念特别强,对实验时间苛刻到秒,但是在患者面前,他却没有任何时间概念。
只要基层医院有需要,只要时间允许,王学峰都会去会诊。他曾独自驱车300多公里到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救治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曾在深夜冒着滂沱大雨到秀山救治危重癫痫患者,也曾凌晨从外地赶回医院抢救致死性癫痫患者……他说:“我没什么自己的时间,医生就是要想方设法为患者争取一个好的结果。”
要为患者争取一个好的结果,意味着医生要付出很多辛苦。尽管科研、教学、行政工作很繁忙,尽管快71岁了,但王学峰丝毫没有减轻临床的工作量:每周一、周五上午专家门诊,每周五下午特需门诊,周二、周四上午查房,周三讨论疑难病例。
一般来说,专家门诊的放号数量是固定的,王学峰也是如此,但慕名而来的癫痫患者很多,许多患者抱怨挂不上号,他耐心嘱咐大家:“挂不到没关系,你直接来,我现场给你加号。”
王学峰从不拒绝患者,他的门诊号每次都会现场加到130多个,从早上8点看到下午1点多甚至2点多。遇上周五,专家门诊结束后,他立马得去上下午的特需门诊。
王学峰的付出,换来的是患者的信任和依赖。
许某是顽固性癫痫患者,3岁开始发病,病龄32年,已经在王学峰这里治疗了13年,是他的第9479位癫痫患者。
没遇到王学峰之前,许某每次发病都是“大发作”,在马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就倒下去了,双眼上翻,口吐白沫,不停抽搐。
许某一直没有得到好的治疗,直到22岁遇到王学峰。她第一次就诊时,王学峰问得很仔细,除了发病情况,还关心她的工作和家庭经济状况,给了她一些信心和温暖。
可是,许某的治疗之路并不顺利,抗癫痫药坚持吃了6年半,病情却不见好转。遇上她这种情况,有的医生可能会选择放弃,但王学峰没有,他不停调整治疗方案,为许某换了十几次药,病历都写了两大本,终于在数次换药、加量、减药中找到了最适合她的,帮助她从“大发作”变成“小发作”,再到现在的病情持续稳定。
13年,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医生和患者一起战斗,最终赢得了患者的健康,成就一段彼此信任、非常牢固的医患关系。
“医生要完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不太容易,但是王教授做到了,这么多年,他就像我的另一个‘家长’。”许某说。
打破研究边界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多种抗癫痫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大约70%的癫痫患者能够通过吃药控制病情。但是,有近30%的癫痫患者服药后效果不佳,最终发展成顽固的耐药性癫痫。
耐药性癫痫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大难题,只有极少数人会选择涉足这一领域。王学峰是这极少数中的极少数,因为他不仅早早跨了进来,而且坚持了几十年,直到现在仍在攻坚。
20世纪90年代,王学峰开始研究耐药性癫痫。他发现,现有药物的作用原理基本集中在控制或改善癫痫发作时的症状,而不是从根源上扼制癫痫的产生。
医学治标更需治本,王学峰决定带领团队攻坚新的研究方向:探索耐药性癫痫的内源性发生机制,找到耐药基因,从基因层面寻求治疗靶点。
哪些基因会引起癫痫患者产生耐药,耐药性癫痫患者和普通癫痫患者的基因存在哪些差异……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基因里去寻找耐药基因。
寻找癫痫耐药相关基因的征程犹如大海捞针。好在,通过对耐药性癫痫患者遗传家系的研究,一些耐药基因出现了聚集和暴露,王学峰团队抓住这条线索,大大缩小了耐药基因的筛查范围。
但这远远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接下来,王学峰团队进入了更加漫长的研究阶段——要在目标基因群里,一个一个去验证是否是耐药基因。
验证环节并非一蹴而就,要经过多种分子生物学实验、癫痫模型行为学实验、电生理实验等多个研究环节,验证一个基因可能要耗时1—2年。
回望过去,王学峰用“头破血流”来形容验证过程,“遭遇了无数次满怀希望又惨遭失败的打击”。
失败的频率有多高呢?
重医附一院神经内科副教授田鑫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开始筛选验证耐药基因,已经快10年了,大多数时候都在经历失败。
“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同时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耐药基因的筛选过程中,许多基因验证了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一年,已经到了最后的实验环节才验证出它并非关键基因,这是非常挫败的。”田鑫说。
反复失败的过程中,王学峰在不断坚持,他总是以身作则,带着大家重新开始,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们:“要总结失败的原因,加深认识,失败的次数越多,说明我们离成功越近。”
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和验证,王学峰团队通过对耐药基因的验证、研究,分析出耐药性癫痫的成因、基本要素、演变规律及关键环节,总结了继发性耐药性癫痫的“五要素”(时序性、伴随因素、出现时间、电生理特征、治疗效果),并证实耐药性癫痫患者体内存在多个耐药基因组成的耐药环,提出了耐药性癫痫的新定义、药物选择和手术时机。
打破年龄限制
王学峰有两件不太喜欢的事:一是不爱过生日,过生日对他像是一种提醒,提醒他又衰老一岁;二是不爱过节,因为一过节,他就找不到人讨论实验了。
在王学峰眼里,年龄只是一个数字,无法限制他做想做的事情。25岁,他半工半读,花了几个月时间自学完初中、高中全套教材,两次参加高考,终于考上了医学院校;66岁,他才开始系统学习英语口语;71岁,他还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他一直在打破所谓的“年龄限制”,勤奋程度超越许多年轻人。
王学峰的英文听写能力很强,但是口语差,担任国际抗癫痫联盟执行委员后,他搭建了一系列国际交流平台,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更加密切了。
王学峰希望把我国的癫痫研究成果更多地推向世界,也渴望在深入交流中碰撞更多研究灵感。口语差,成了他无法忍受的一块短板。
2017年,王学峰决定学习英语口语,妻子和女儿都不看好,劝他放弃:“学语言要年轻才行,你年龄这么大了,不行的。”
可王学峰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坚持,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毅力,他报了英语口语班,专门请了外教线上教学。
从2017年到现在,王学峰几乎每天都要抽时间上英语口语课,由于时差原因,他通常晚上11点之后才开始上课,一直学到凌晨。
看到王学峰的工作强度和学习状态,学生们自愧不如。田鑫说:“王老师对医学事业有着超乎想象的热爱,这份巨大的热爱让他不知疲倦。”
凭借多年的坚持与努力,王学峰在癫痫领域获得多个“第一”,并带领我国癫痫研究走向国际。即便已经硕果累累,但他依然觉得还不够。
“在我研究的领域里,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团队还在朝着更深更难的方向攻坚。”王学峰说。
比如,以田鑫为代表的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研究耐药性癫痫的内源发生机制,尝试为耐药性癫痫患者寻求新的药理学靶点,希望找到自限性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也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和数学模型分析,为耐药性癫痫患者匹配更合适、更精准的临床用药。
在癫痫治疗和研究这条赛道上,王学峰依旧步履不停,他说:“医生这个职业是终身的,我的老师90多岁还在工作,我也会一直干下去。”(唐余方 刘露)
关键词:
相关的文章>>
热门搜索:
资讯
更多图说健康
更多疏风解毒胶囊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疏风解毒胶囊可以起到解毒利咽...
艾叶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1、散寒止痛艾叶为菊科蒿属植物艾的叶...
治疗白发的偏方有哪些?1 桑白皮30克,五倍子15克,青葙子60...
紫癜性肾炎是什么病?所谓的紫癜性肾炎,就是由于患者对于某些东...
维生素ad是什么?维生素AD是指维生素A和D的混合制剂,是两种脂溶...
乙肝小三阳严重吗?乙肝小三阳有些比较严重,也有些不太严重的,...
常见疾病
更多体育健身
更多8月22日,在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夹拉村,村民在放牧途...
为推动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地落实,深入整治...
在现代科学实验室中,离子色谱仪是一种常见的分析仪器,被广泛...
政策利率近期连续下调,银行经营贷价格又“卷”起来了。记者近...
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
综合半岛电视台、美联社8月21日报道,在20日进行的公投中,近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