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ET-CT对肿瘤诊断的革新之后,核药产业在近几年迎来了自己的新一波风潮。这次的风潮在Lutathera、177Lu-PSMA-617(下文简称617)等产品的带领下,以RDC(Radionuclide Drug Conjugates,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为中心,让核药开始向治疗倾斜。
诺华斥资60亿美元打造的核药布局,只这两款产品就值回了票价。Lutathera已经是年销售4亿美元的核心产品;617则取得了优异的临床结果,并已经在2021年9月向美国FDA申报上市。这两款产品指向的RDC赛道,也已经在国外炙手可热,不仅涌现出Telix这样的优秀初创企业,还让ITM这种放射性同位素巨头重资布局。
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拆解RDC产业,尤其是Lutathera和617的多维度信息,解答RDC赛道热到发烫的原因,并类比国内的情况,分析我国的核药产业是否也到了相同的爆发点。
01、RDC爆发的序曲,年销4亿美元的Lutathera
在精准医疗的趋势下,核药也开始向精准靶向的方向靠拢。
有些物理方式或组织吸收的特异性可以实现部分的精准靶向,比如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会特异性吸收碘,因此可以通过I-131进行治疗;或是通过微创的方式置入钇-90微球,形成放射栓塞治疗。但这些靶向作用并不具备大范围推广的可能性,只能应用于特定的应用场景。
近几年,随着具有靶向定位作用的配体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如ADC、PDC、SMDC),这些配体与放射性螯合物之间的结合也形成了一个新赛道——RDC。
RDC药物可以根据配体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抗体靶向的核素抗体偶联药物(Radionuclide Antibody Conjugates,RAC)、基于小分子(包括多肽)的核素偶联药物等。
在药物结构上,与ADC、SMDC等类似,RDC主要由介导靶向定位作用的抗体或小分子(Ligand)、连接臂(Linker)、螯合物( Chelator)和放射/成像因子(放射性同位素,radioisotope)构成。
RDC与其他偶联药物之间最大的差异是药物载荷。RDC的载荷不再是毒性分子,而是放射性核素;使用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可以启到显像或治疗的不同功能,部分核素甚至兼备两种能力;由于放射性核素不需要与细胞直接接触,RDC的Linker在起效过程中不需要断裂,这进一步提高了RDC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Lu-177是目前RDC最常用的核素,产生β粒子射线,并且有着近一周的半衰期,尤其适合小体积的肿瘤和转移灶的清除;Ac-225是近两年逐渐步入临床的新同位素选择,产生α粒子射线,有着10天的半衰期。相较于β射线,α射线的粒子质量更大,穿透性更弱但杀伤能力更强。因此如果配体的靶向能力足够优秀,那么α射线可以实现更高强度的治疗效果且对正常组织的影响范围更小。
治疗用途的RDC目前只有诺华的Lutathera(177Lu-dotatate) 在美国、欧盟等地区获批上市,用于接受奥曲汀治疗进展后,且过表达生长抑素受体的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在临床研究中,Lutathera在与现有治疗方案奥曲汀的对比中表现除了显著的疗效提升:Lutathera与30mg奥曲汀联用,对比60mg奥曲汀,低肝脏肿瘤负担组中位PFS达到了28.35个月vs 11.04个月;高肝脏肿瘤负担组更是达到了中位PFS 19.38个月vs 5.52个月。
因此2017年10月,Lutathera率先获得欧盟批准;紧接着在2018年1月,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Lutathera开始两年的销售额增长非常迅猛,在获批的第一年(2018)就实现了1.67亿美元的营收,第二年(2019年)就增长到了4.41亿美元,但是随后便停留在顶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Lutathera获批适应症的市场空间原本就有限。神经内分泌肿瘤在欧美地区的发病率约为2.5-5/10万人,由此计算欧美地区每年新发病例约在10000-20000人,其中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2/3,按照每位患者55600美元的治疗价格,估算Lutathera的欧美市场空间约在3.7亿美元-7.4亿美元之间。按此数据计算,Lutathera在欧美地区的患者渗透率其实已经较高。
另一方面,核药的临床使用需要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还要考虑生产运输的周期问题。这限制了Lutathera进行大面积的产品推广。如果有能力提供治疗的医疗机构收诊患者已经饱和,Lutathera的销量就会进入瓶颈状态,并且很难依靠诺华自己的努力突破瓶颈。
但无论如何,Lutathera作为第一款治疗用途的PDC,在营收能力上开了个好头,也为后续产品的临床应用铺平了道路。
02、突破最难靶点的617
在Lutathera之后,如今最令人期待的RDC产品当属177Lu-PSMA-617。2017年诺华斥资21亿美元通过收购Endocyte将其收入囊中。
617的放射性同位素同样选择了Lu-177,配体则使用了靶向PSMA的小分子。2021年6月,诺华披露了617 Ⅲ期VISION研究的结果:在二线PSMA阳性的mCRPC(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中,617+最佳标准治疗(SOC)对比SOC,中位OS达到了15.3个月vs 11.3个月,将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38%;rPFS(放射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更是达到了8.7个月vs3.4个月;并且617+SOC组的PR/CR达到了29.8%,SOC组仅有1.7%的PR。
这一临床结果的披露一下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617目前为止的成功重点体现在三方面。
1.临床数据足够优秀
目前在mCRPC的治疗中,临床表现最好的方案是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2020年5月奥拉帕利获批二线mCRPC适应症时,使用的PROfound研究数据显示,奥拉帕利单药,对比恩杂鲁胺,或阿比特龙+泼尼松,在A组BRCA1/2或ATM突变患者中,实现了19.1个月vs14.7个月的OS和7.4个月vs3.6个月的mPFS。
对比以上数据可以看出,617目前披露的疗效数据在mPFS上比奥拉帕利略胜一筹,OS不相上下;安全性数据基本没差别,甚至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
因此首先在临床疗效上,617的临床效果完全可以与最佳治疗一战,甚至略占上风。
2.切入临床未满足需求,市场空间巨大:
即便奥拉帕利作为单药口服药,在患者依从性上有一定优势,在未来仍长期占据现有的患者群体,奥拉帕利目前也只能覆盖HRR突变的mCRPC患者,只占总体患者的约15%-30%。
PARP抑制剂近两年也在尝试延伸到一线非HRR突变的患者群体中,但是从2022年2月奥拉帕利和尼拉帕利公布的中期结果上看,奥拉帕利对非HRR突变患者确实有一定疗效,但是远不及HRR突变的患者群体;而尼拉帕利直接表示,在非HRR突变的患者中未能达到预设的复合终点。
因此占总数70%以上的非HRR突变的mCRPC患者仍然缺乏有效的临床解决方案。617覆盖的PSMA阳性患者占到mCRPC患者的约80%,可以极大的补全PARP抑制剂治疗获益较差的患者。而且未来还有机会晋升一线治疗,将市场空间进一步放大。
3.突破PSMA靶点的失败魔咒
PSMA是前列腺癌中的重要分子靶标,在近20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诊断层面上,PSMA PET-CT已经展现了自己的优越之处,能够更准确的检测出转移灶,从而改变患者的治疗方案。
在前列腺癌这个男性第二大癌种中,PSMA的重要性使其自然成为了各大药企研发的重点。然而目前为止基于PSMA靶点的药物发展并不顺利:APVO414由于免疫原性而被终止研发;AMG160疗效有限;P-PSMA-101因为安全性问题曾一度被叫停。临床研究的不顺畅成了笼罩在PSMA靶点上的一团阴影。
617的出现第一次打破了PSMA的失败魔咒,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希望,也让投身PSMA靶点研发的各大药企看到了成功的机会。
03、Theranostic Pairs:RDC未来的大方向
除了先头药物的榜样效应外,RDC结构上的特性,使得其能够完成诊断和治疗的闭环。
由于放射性同位素既有诊断用途,也有治疗用途,所以可以通过连接不同的螯合物和同位素,在同一配体的基础上构建诊断产品和治疗产品。连接F-18、Ga-68等构成诊断产品,而连接Lu-177、Ac-225等就构成治疗产品。这种使用同一配体的诊断治疗组合被称为Theranostic Pairs,诊疗配对。
这种诊疗配对的好处在于,由于使用了同样的配体,诊断产品能够精准靶向的位置,治疗产品可以实现几乎完全一致的靶向作用,最大程度上实现精准的伴随诊断;同时“一配体两用”还能大幅节约产品研发的成本,最大化利用资源。
这种诊疗配对正成为国外RDC企业中的一股风潮,诸如ITM、TELIX、CLARITY等公司都在自己的管线构成中采取了这种策略。
这些全球的RDC热门企业,我们此前大多已经完成了覆盖,可在核药专题中查看。
04、我国的核药产业是否已经到了起风的时候?
自1956年我国的放射性同位素研发起步以来,医用同位素的发展就一直是同位素产业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医用同位素实现了部分的国产化,并就此诞生了第一批放射性药品企业。
到如今,在临床诊断环节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如F-18、Ga-68已经基本实现国内生产。同时由于这个产业在生产、运输、监管、临床应用等多方位的高要求,国内的核药资源持续向头部集中,并形成了以中国同幅、东诚药业为主的双寡头格局,二者合计约占中国核药市场的80%。
然而现阶段,中国的核医学科建设和医用同位素的生产还面临比较明显的滞后。
同位素国产化的问题在三类同位素中均有体现:
①通过反应堆辐照生产的堆照同位素国产比例较低。国内主要有5座研究堆可用于医用同位素的生产和制备,但实际只有2座堆可以实现批量化生产。有生产潜力的商用堆则尚未开展医用同位素生产。生产能力的不足导致国产的I-131、Sr-89仅满足国内20%的需求,Lu-177仅满足国内5%的需求,堆照医用同位素大幅依赖进口。
②加速器辐照的同位素基本可以满足大中城市的供应,如F-18。但是使用的加速器大部分依赖进口,尚未实现国产化。
③其余的部分同位素,如锶-90、钇-90完全依赖进口。
医用同位素的国产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核医学科建设方面,根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发布的《2020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结果简报》,截至2019年底,全国从事核医学专业相关工作的科(室)1148个。我国2019年共有三级医院2749家,只有968家设有核医学相关科室,占比仅约35.2%;二级医院9687家,只有118家设有核医学相关科室。2019年,全国有770个核医学科开展核素治疗工作,但核素治疗病床仅有2544张,
这一系列数据都说明,如果未来核医学产业要覆盖更多有需求的患者,我国的医用同位素发展和医院核医学科的建设必须加快脚步跟上。
应对于当下的情况,国家多部委在2021年5月联合印发了《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 ,其中不仅提到了多种常用医用同位素的工程化技术研究,而且提出要实现三级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全覆盖(2021-2025年),并持续推广核医学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县一科”。(2026-2035年)。
政策方面给核药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并且也为未来核药产品的临床应用解决了后顾之忧。
国内除了中国同幅和东诚药业两家巨头企业之外,近几年国内也涌现出了大量研发型的企业,尤其集中在核药产品的研发生产阶段。其中有些已经填补了我国在核药上的部分空白,如远大医药引进的90钇微球;一些创新企业也已经开始切入RDC领域,向全球创新发起冲击。
但是产业上游存在的国产化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如果多数医用同位素的生产设备仍需要从国外进口,未来可能会成为卡脖子的难题。目前医用同位素生产技术的研发主要依赖国家原子能机构,民营企业目前的参与度还比较低。考虑到当前标的的稀缺性,未来这一领域有机会形成一个新的赛道。
按照5-10年的研发周期,近两年切入的企业刚好与《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设定的发展时期一致,有望在政策的光环下与国内的核药环境一同发展,吃到第一波红利。
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来源:中国网医疗频道】
相关的文章>>
热门搜索:
资讯
更多图说健康
更多眼睛突然看不清东西,这是眼科常见的病症,但除了眼睛本身的疾...
年轻小伙患上高血压不重视,经常熬夜赶项目,最近身体不适到医...
长期以来,肺癌一直是全球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癌种。绝大...
20岁的晶晶通过口腔正畸,原来一口乱七八糟的牙齿都排列得整整...
十人九胃病,46岁的郭先生因为慢性胃炎,严重影响了生活,甚至...
全国爱耳日将至,记者从医院相关科室了解到,突发性耳聋的年轻...
常见疾病
更多体育健身
更多传统观念认为,春季是孩子长高的黄金季节,随处可见家长带孩子...
正确的拉伸锻炼,可以提升柔韧性,使关节韧带保持良好的活动度...
最新一期《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发布了《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
冬奥会已经落幕,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购买一份覆...
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之余,若出现腰痛等运动损伤,也需有应对之...
北京冬奥会上,冬奥健儿的飒爽风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