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民间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的说法。时下正值北京的秋季,“秋冻”的尺度要如何把握呢?
是否“秋冻”15℃是个坎儿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而提出的,目的是帮助人类应付即将到来的更为寒冷的冬季。
如果在秋季气温开始回落时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力。中医理论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意在人体和大自然是有机整体,两者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体的变化和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如夏秋交替)步调一致时,人体会保持一种阴平阳秘(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中医学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概括)的健康状态。一旦这种规律被打破,即意味着人体健康被破坏,任其发展将形成各种病症。
需要提醒的是,就算是对体格健康的人群而言,“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摄氏度至20摄氏度(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份)时,人们都应该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的感觉,这样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如果气温降到15摄氏度以下且持续两周时间以上,就应穿上厚衣服了。
目前本市正处于农历九月份期间,近来最高气温一直徘徊在15摄氏度到20摄氏度之间,可根据气温变化适当“秋冻”,但不要强求。
“秋不忙添衣”不是要挨冻
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热未尽时,不要急着添衣,如果穿得太多、捂得太严,会过多地出汗使阳气外泄。当凉风时至突然变冷时,适当增加衣服是必要的。但适当增加衣服以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
“秋冻”的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到了晚秋天气较凉时,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以自己能够承受的程度为限。如果穿得过少被冻得打寒颤,自然也是不行的,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冻出病来。
此外,“秋冻”要讲究地域差异,南北方需区别对待。我国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有的地区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可继续延长“秋冻”时间。北方秋凉则来得较早,而且昼夜温差变化大,尤其是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感冒。
有些部位不能受凉仍需保暖
“秋冻”是为了促进人体健康,但不涵盖全身各个器官。有些部位,如颈部、腹部和肩膀等应根据气温变化保暖,尤其是脚部。另外,现在到供暖之前,正是容易旧病复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重要部位的保暖。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需重视。
双脚
脚被认为是人的第二心脏。它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受凉后容易受伤。
“秋冻”对六类人群是禁忌
“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一般而言,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以及儿童、体质虚弱的老年人群都不适合“秋冻”。其主要原因是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较大,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或者引发新的疾病。
具体来说,以下六类人群不能“秋冻”:
心脑血管患者
气温变化较大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可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所以,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秋冻”,还应注意保暖,随着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服。
哮喘和支气管炎患者
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就较差,容易被病菌、病毒入侵引起感冒、咳嗽、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患者对气温、湿度的季节变化极为敏感,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有哮喘和支气管炎的人,最主要的是不能感冒,对此一定要特别小心。
胃病患者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有些人在深秋吃冷饮,或喜食辣椒等辛辣食物,这些饮食习惯都极易引发胃病。
老寒腿患者
老寒腿患者在受寒时会使症状加重。老寒腿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累的关节以膝关节为主,常出现关节疼痛,有时伴有肿胀,上下楼或下蹲时疼痛加剧。得了老寒腿病的人,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
体寒的女性患者
对于本身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来说,秋季时务必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质的寒性,受到宫寒、月经不调等疾病的侵扰。(吴义春)
健康知道
秋季养生有“四防”
1、防秋燥
秋风起,容易出现干燥,中医称为燥邪。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状。秋天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以及梨、葡萄和香蕉等滋阴润肺的食物。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2、防湿邪
秋季须防湿气阴邪,困伤脾阳而发生水肿或腹泻症状。若脾伤于湿,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种下病根,所以秋季防湿很关键。防湿应以祛湿化滞、和胃健脾的膳食为主,如莲子、冬瓜、莲藕、山药等。
3、防贼风
秋夜有人爱开窗睡,睡眠中人体免疫机能降低,凉风吹起地面尘土,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中医称此为贼风。受到夜间贼风侵袭,第二天就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要防贼风,一是注意盖好被子;二是不要过早穿上棉衣,有助于增加身体抵抗力。
4、防秋郁
晚秋时节,凄风惨雨、草枯叶落,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容易起忧思。人脑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而入秋之后,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所以要注意调节心情,多接触美好的事物,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赶走秋郁。
与《“秋冻”讲究凉而不寒 尺度如何把握呢?》相关的文章>>
热门搜索:
日常保健
更多图说健康
更多十四亿人迎冬奥,三亿人上冰雪。借着北京冬奥会的热度,今年更...
临床上有个说法叫撤药综合征或撤药反应,是说长期服用一些药物...
门诊中,不少患者有类似的抱怨,最开始觉得痒,挠了挠就好了。...
体检是防病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总有不少人对体检的一些...
常见疾病
更多体育健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