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力参加中国志愿医生活动
申力义诊中为患者针灸
中国志愿医生义诊现场
近日,中国志愿医生在埃塞俄比亚 开展义诊,为当地患者做手术
青海玉树,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空气稀薄。在义诊现场,申力裹紧了冲锋衣继续工作,她将一枚银针稳稳刺入牧民感觉不适的肩关节。房门外,等待针灸治疗的藏民队伍排成长长的一队。申力,中国志愿医生组织首批成员,现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余年。统计显示,中国志愿医生注册人数截至目前已近8000人,覆盖除港澳台外所有省份。志愿医生的足迹遍及全国626个县级行政区以及埃塞俄比亚等“一带一路”国家。
中医团队组建之初带有鲜明专业底色
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凌锋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联合发起倡议,希望成立一支由医疗专家组成的中国志愿医生团队,通过“义诊、扶贫、救灾、援外”等方式,精准支援贫困地区医疗机构建设、救助弱势病患群体、推动大国医疗援外。发起日的当晚,就有500多名医生响应号召,申力便是其中之一。“2017年加入中国志愿医生时,我的编号在百名之内。”申力说。
队伍创建之际,中医团队的组建标准近乎严苛。中国中医科学院前院长曹洪欣教授成为早期核心支持者,这位学界领袖不仅亲自参与行动十余次,更要求自己的学生投身其中。
“曹洪欣教授是我的导师,也是第一批志愿者,带了好多弟子去,我也跟着跑了十几次义诊。”第一次去义诊,申力就知道这件事情,自己会一直做下去。申力回忆,最初的志愿团队带着鲜明的“专业底色”,清一色都是中医科学院副高以上专家,“刚开始去的都是一些偏远地区,条件比想象中更苦。”
后来,随着志愿活动增多,团队忙不过来,申力负责了一年多的医生招募工作。当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招募标准依然坚守底线,“至少是三甲中医院大夫”。申力坦言志愿者队伍代表国家形象,“组织性、纪律性,甚至党性”都不可或缺。
从2017年开始,志愿医生义诊的足迹遍及青海、陕西、内蒙古、贵州等医疗资源匮乏地区。“中医的优势,就是能在义诊现场立竿见影。”申力说,针灸、推拿这些中医疗法,在缺医少药的基层很受欢迎。在玉树,她见过牧民因长期受寒导致关节变形,几针下去就能缓解疼痛;在贵州山区,一位老人胳膊僵了半年,北京来的针灸医生扎完针,当场就能抬臂;在老乡们的眼中,中医针灸手艺就是“救命的招数”。
从最初的500名医生到现在近8000名医生的队伍,中国志愿医生组织完成了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转变。
针对高原环境开方子治疗效果获群众认可
比起北京的平原气候,青海玉树的高原环境挑战性巨大。申力记得,第一次去玉树时,刚下飞机就感到头晕、胸闷,同行的一位外科医生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不得不卧床休息。但看到等待就诊的老乡,她还是咬着牙坚持坐诊。
当地老乡多患关节痛、心脑血管病,这与“冷”和“咸”的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有的牧民冬天骑马放牧,关节长期暴露在寒风里,疼得连马都骑不了;有的老人爱吃腌肉、咸菜,血压高得吓人。”申力说,针对这些情况,她和团队不仅用针灸、小针刀为老乡缓解疼痛,还带去了曹洪欣教授团队多年深耕某些疾病领域,研究出来的经验方,“比如针对风寒关节痛的‘温经通络方’,针对高血压的‘平肝降压方’,都是根据当地气候和体质调整的”。
在玉树,申力发现藏药因价格便宜,很受老乡们的认可,“一天服用的剂量就是两三克,一个月的量也才几十块钱”。她主动向当地藏医请教,“中医和藏医都是传统医学,各有优势,能结合起来为老乡治病才是最好的”。
有一次,一位老乡同时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和胃病,申力用针灸为他缓解关节痛,藏医则用藏药为他调理肠胃,两人配合默契,很快就让这位老乡的病情有了好转。
“在玉树,不能随便洗澡,怕引发高原反应。十几天里我只洗了两次澡,衣服都有味道了。”申力笑着说,但这些苦在看到老乡康复的笑容时,都变成了值得。
申力行医之路的起点,源于朴素的家庭期待。申力坦言学医并非自己主动选择,“家里说你去学医吧,就学了。”这看似被动的开端,却在天津的大学课堂、浙江的研究生实验室、北京的博士后工作站中淬炼出对中医的笃定。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中医行业内的最高殿堂,申力在此完成从学子到专家的蜕变:“本科时学的是广博的中医学,硕士、博士才在轮转中细化分科。”
志愿医生行动成为她医者生涯的转折点。她清晰地记得初到偏远地区时的震撼:“城市里难以想象的病痛,在这里是日常。”在某些地区,她曾目睹高盐饮食诱发的心脑血管病;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寒冷与劳损让关节病更是成了牧民的“标配”。
她尤其难忘一位内蒙古的癫痫女孩。义诊结束后,女孩家人千里赴京复诊。曹洪欣教授以中药调治,辅以心理疏导,女孩病情显著稳定。“中药不是慢郎中”,申力常以感冒为例,“对症时一剂药退热,比通常的疗法高效得多”。
为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带去可持续健康理念
截至2025年8月,全国已建成康复健康小屋362个,主要分布在除港澳台的23个省份的57个市99个区县。这些康复健康小屋,成为志愿医生在全国乡村的“健康前哨”。听说北京及其他外省大医院的医生要来小屋义诊,老乡们都早早带着病历、CT片赶来,有的甚至从十几公里外的村子骑车过来。
申力讲述着几年来参加志愿医生行动的故事,思绪却飘回八年前——那时志愿医生行动初启,她的导师曹洪欣教授带着中国中医科学院团队四处奔波,只为在中医领域树立起一面值得信赖的旗帜。
“医生,我这膝盖疼了好几年,阴雨天更厉害,能扎针吗?”62岁的张大爷拄着拐杖,掀开裤腿露出肿大的膝盖。申力蹲下身,仔细查看他的膝关节,又号了脉,“大爷,您这是老寒腿,我先给您扎几针,再教您个简单的艾灸方法,在家就能做。”
她拿出一次性针灸针,在张大爷膝盖周围的穴位轻轻刺入,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这个是膝眼穴,能缓解关节疼痛;这个是阳陵泉,能疏通经络……”十几分钟后,张大爷试着活动膝盖,惊喜地说:“哎,真不那么疼了!”
在康复健康小屋的几天里,志愿医生们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下午6点,除了坐诊,还专门为当地村医和村民开了“中医适宜技术小课堂”。他们教老乡们识别艾草、生姜等常见食材的药用价值,“花椒、生姜煮水泡脚能驱寒,艾草熏烤穴位能缓解腰痛”;针对村里老人多、慢病管理意识弱的问题,他们还特意制作了“慢病管理口诀”,“高血压,要低盐,每天吃药别间断;糖尿病,控饮食,饭后散步别忘记”。
村医们都说,志愿医生们带来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可持续的健康理念”。“以前老乡们不舒服就扛着,尤其是高血压病人,不舒服的时候吃一粒降压药,稍微感觉好一点就停药,这种情况发生脑卒中的风险特别大。”
志愿医生来了之后,大家知道了怎么用中医调理,还学会了自我监测血压、血糖以及正确用药等知识。志愿医生们推动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项目在全国各地扎根——村医学习了如何辨证使用中成药、如何结合红外烤灯提升针灸疗效。
义诊之路也并非那么顺利。多年的志愿经历中,申力和志愿医生们也遇到过不少难题。有次去某地区义诊,她凌晨4点多起床赶飞机,11点多到当地医院,却发现门诊压根没开——“院长说这几天天天接待义诊,早就疲于应付了”。还有一次在河北,本想多给几个老乡看病,结果当地医生围在边上“看热闹”,加了微信后也没再联系。
“有的地方把义诊当政绩工程,有的基层医生没精力跟进,持续性帮扶很难。”但中国志愿医生从未放弃,在他们看来,志愿医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看病”,更在于“传帮带”。在康复健康小屋,志愿医生们除了坐诊,还建立了小屋工作站,建站医生与村医形成一对一帮扶,“村医是老乡家门口的医生,把他们教会了,才能真正解决‘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
为了让帮扶更可持续,申力也会和当地的村医们联系,“村医遇到疑难病例,随时在微信上提问,我看到了就会回复;有合适的培训机会,也会优先推荐他们去学习。”
志愿医生的到来,催化了基层医疗生态的质变。康复健康小屋配备的设备不仅是基层卫生室最需要的,也是村民们最需要的。有村医学会使用心电图机后,又跟着志愿医生学会判读心电图。也有村医在志愿医生的培训下,学会了用针灸治愈面瘫等患者。最动人的回响来自一个盲人家庭——郭秋仙经手术后重见光明,儿子目睹全程后立志学医,2025年考入云南中医药大学。
一颗善念的种子播下,终有一天会开花。如今,康复健康小屋的模式正在被全国复制。
希望在康复小屋设中医角让老乡随时能看中医用中药
申力的办公桌上,除了病历和医书,还放着儿子的高中课本。“现在孩子上高中,学业紧张,我得多陪陪他。”她说,这两年因为从事行政工作、孩子学业压力也很大,参加志愿义诊的次数少了些,但只要组织召唤,她还是会尽量挤时间去。
儿子了解妈妈志愿医生的工作后,觉得非常有意义,他向申力表示以后也想当医生,为更多人治病。申力常跟儿子聊学医的辛苦,“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还要规培3年,等真正能独立看病,都快30岁了”,但儿子还是坚定地说“想跟妈妈一样”,这让申力欣慰又感动。
“志愿医生不是万能的,但至少能拉近医患距离。”申力感慨,现在大医院里,医生一上午看四五十个病人,每个病人平均只有两三分钟,“不是不想多聊,是真的没时间。”但在义诊现场,在康复健康小屋这样的基层阵地,她可以跟老乡唠唠家常,听他们说家里的难处,“有的病人聊着聊着就哭了,把心里的委屈都说出来,病还没治,情绪先好了一半。”
在申力看来,中医药在基层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像很多地方的老乡,都喜欢用中医调理,觉得‘接地气、花钱少’;玉树的老乡,就很认可中医的针灸、推拿。”申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医加入志愿队伍,把中医药的优势发挥出来,“比如在康复小屋设立‘中医角’,让老乡随时能看中医、用中药”。
尽管去义诊的次数少了,但申力还在持续关注全国康复健康小屋的情况,她计划明年再去各地的康复健康小屋看看,再给村医们带些新的中医适宜技术手册,“只要老乡们需要,我就会一直来”。
“凌锋老师说以后想弄一艘‘医疗船’,沿着‘一带一路’去看病,我特别期待。”申力说,她没有什么宏大目标,只是“能多给别人看病,就多看一点”——这既是中医“悬壶济世”的传统,也是一位志愿医生最朴素的坚守。
(郝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相关的文章>>
热门搜索:
资讯
更多图说健康
更多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5日讯 (记者 苏兰)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推进...
10月22日,在杭州第四届亚残会隆重开幕之际,作为杭州亚残运会...
人民网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消息,为进...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李恒、田晓航)记者20日从国家卫生健康...
常见疾病
更多体育健身
更多中新网南宁10月26日电 (林浩 王以照)10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电 (徐雪莹)真青春·活出彩·书香为伴·梦...
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 他伪造领导审批签字,大肆贪腐,他通过...
中新网襄阳10月26日电 (张倩龙 周波 李勤)莺河幸福河湖项目...
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 陈杭)自2021年3月18日至2023年9...
中新网贵州遵义10月26日电 题:(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国辣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