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在一个县城的小学里持续讲了三天关于家庭教育的课程,群体是学生家长。其中有一位妈妈,她听到第三天的时候,在课间悄悄地把我拉到一个角落里说了这么一段话。她一边流泪一边说,她听过 很多的家庭教育课,听完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可是内心又很痛苦。每一个专家都说家长有问题,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可是家长们也没有办法。她家里有两个孩子,老大上中学,老二只有四岁。她的丈夫在北京上班并且有了外遇,跟她的婚姻关系也处在非常危险的边缘地带。她一边恐惧夫妻关系,一边还要照顾两个孩子,也没有其他家人能帮她。
从那一刻我就意识到一个问题。
(相关资料图)
我们现在市场上很多的一些所谓的家庭教育课程,总是莫名其妙地把孩子当成了一个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当夫妻关系或者家庭教养模式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孩子确实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可是我们需要打一个问号,只是简单地把孩子当成一个“受害者”来考量的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有些家长的教养方式有问题,是因为他也带着很多自己过往的成长经历、原生家庭,以及现实当中的困惑。那么谁来解决他们的困惑呢?是不是孩子也要承担一些呢?视角转变为家长和孩子一起(交互协同)成长是否更好呢?
我们尝试从亲子共长的视角下看看家庭教育推广痛点难点在哪里?家庭教育作为泛心理服务的新思路有哪些?我们一线机构的实践有怎样的启发意义?
一、家庭教育推广遇到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家庭教育的推广当中其实遇到了很多问题。“家庭教育”这个词很热,尤其是《家庭教育促进法》在2022年1月1日实施以来,热度就更高了,但也显现出很多的问题。
(一)科研、科普和投入不足
一个方面是心理科研政策与实践之间衔接转化是比较困难的,经常是好几张“皮”,不能实现统一。
第二个方面是大众对于科学家庭教育的启蒙过程还没有完成。我们每年在各种家长课堂中与成千上万的这类家长去接触时深刻体会到,虽然网上各种各样的课程很多,但是在一线,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县城和农村,有很多家长对于科学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还知之甚少。
第三个方面,在家庭教育推广的公益性和市场化要求,各自要完成针对哪些人群的服务内容,在这方面互相促进发展的共识还没有达成。有的人主张公益,但是公益会使整个市场没有发展动力;有的人主张市场化,可是过度市场化也会有危险,是不是会重走过去的那种学科教育的老路,亦或家长被反复割韭菜?
(二)社会化服务循环未形成
所有的产业要想发展起来,都应该是在社会化服务的过程当中形成一个闭环的。在家庭教育领域这个闭环不能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专业人员队伍的质与量均不足。大家知道,现在做家庭教育的人员,基本都来自这么几类人群:一类是做心理咨询或者做心理学工作的;一类是做教育的,例如学校的教师或者研究教育的相关人员;再有就是“野路子”来的,甚至可能是一些江湖骗子。那么真正地做家庭教育的专业人员应当是谁?这些问题还需要逐步来解决。虽然现在各地也有一些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养,但目前这些方面的质量也不是很高,要么依托心理咨询师职业做技能拓展,要么演化成新的应用人才培养的快餐项目,还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现实需求。
第二,产品与服务标准化程度低。这个相对容易理解,很多从业者也不知道到底要怎样去做服务,而且现在很多家庭教育产品的质量特别低,内容拼凑痕迹明显,底层逻辑混乱,或者干脆徒有其表。部分所谓的家庭教育课,就是告诉家长一二三条应该怎么做,好像要把家长训练成一个标准化的、理想型的甚至专家水平的家长。但实际上所有想把家长变成一个心理或者教育专家的努力,最后都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家长不可能做到这些。实际上很多所谓的心理专家、教育专家,他们自己教育孩子也未必就是很好的,他们的方式和经验更不一定是通用的。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阶层差异、地域和文化差异、时代差异和个性化差异,所以这种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到底怎样做,是一种开放式的标准,还是一种兜底式的标准化做法,必须要先搞明白。
第三,社会服务机构生存发展困难。现在的社会大众对家庭教育的认知,还远远没有得到普及,市场上从事家庭教育的社会服务机构的生存发展还处于比较困难的阶段。虽然行业不断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心理服务机构,社会投资也在增加,但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实际的专业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三)家校社共育机制尚不成熟
目前共育机制在学校、家庭及社会这三个层面上都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专业队伍、服务机构、家庭认知,以及动力激发这几个维度上。
1、学校层面
大家都知道,妇联是主要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部门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负有很大的责任。可是实际下沉到一线学校里,很多学校的意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的强烈,因为学校也会有很多自己的考核指标需要去完成,比如更为基础的教学指标、安全指标、示范考核指标等,甚至很多校长疲于去为学校找人找钱,有的时候完成这些指标都非常的困难,面临很多的挑战,再去做家庭教育,还有很多的现实限制条件,因此就可能不会那么重视。
(1)少意愿少思路
思考战术两张皮。大家一思考一说都觉得挺对,但是家庭教育具体怎么做呢,没有一些特别匹配的具体做法。
最对的让位累的。大家都觉得做家庭教育很有必要性,但是实际上最后会被更多的日常工作、防疫,或者其他工作所替代。
理想被骨感击碎。想得很好,但是做起来发现有很多困难,中途就特别容易放弃。
(2)缺师资少资源
有很多学校的心理老师,只是在应付检查的时候是存在的,甚至有的心理老师自己也不会做。
校长有时也会比较失望,招聘了一些心理学的毕业生,但事实上很多工作都不会做。大家都很焦虑,实际上资源又匮乏,没有一套成体系的家庭教育课程和机制保障。
(3)精力少动力弱
目前“教育家办学”在很多中小学还没真正落地,不少中小学更多的还是应试思维定式,部分校长更多想保持稳定尽量不出问题,有些老师也是疲于救火,拿不出更多的精力来做家庭教育方面的事情。
2、家庭层面
在家庭层面,体现在观念限制、关系紊乱,以及代际传递几个方面。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相爱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基本前提,如果父母关系出现严重的问题,很多家庭教育真的无从谈及。不管从实施的条件上,还是从家庭的氛围上,都无从谈及,而且孩子也不会相信。我遇到过一个单亲的“虎妈”,以前她对孩子经常就是大呼小叫的。有一天她学了一些家庭教育的内容,回到家就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对待孩子戴上了一个温柔的面具,可她的孩子却非常惶恐,在忍了几天之后就跟他妈妈说:你能不能正常点,好好说话?这在孩子眼中反而觉得妈妈变得不正常了。
还有隔代关系的这种冲突、关系紊乱,也对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挑战,包括代际传递、心理创伤等等。例如一个孩子,他的祖辈家庭当中都是冷漠型的,那么孩子也更大概率生活在一个冷漠型的家庭里,这个孩子就难以学会爱、共情和对自我的情感需求负责等,甚至出现性格缺陷,这种代际传递自然而然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家长认知和能力问题有很多,重点是:
(1)“学习指挥棒”。扭曲家庭教育的目标,混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
(2)“归错于孩子”。将家庭教育变成训导、指责甚至人身攻击。
(3)“不辍学就没事”。把孩子当成学习工具人,忽略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和规律。
(4)“孩子问题=家长问题”。一味的沉溺在自己的内疚中,单方面想要去弥补,换个花样继续维持“畸形的共生关系”,压制孩子心理上独立自主的自然倾向。
(5)“精致教养”。精致教养导致的内卷和控制,让孩子窒息感暴增,让家长谨小慎微无所适从。
(6)“只见孩子不见夫妻”。让家庭教育陷入悖论泥潭,脱离父母成长,脱离爱的需求,脱离家庭系统动力,孩子真能被所谓“标准化的科学教育”训练成富有人性、健康发展的新人类吗?
(7)“令人窒息的爱”。家长用自我牺牲压制孩子的自我发展。
(8)“对心理问题的隐藏或无知”。混淆家庭教育和家庭治疗。
(9)“不自信的文化潜意识”。部分父母以打击式教育为荣,将由此导致的孩子自卑、懦弱、匮乏主见当成乖巧懂事、有礼谦让,类似的家庭教育被带入一个万劫不复的泥潭中。
(10)“亲子关系问题”。部分家庭甚至专业人员,都将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混为一谈,以为只要亲子关系好家庭教育就好,这样的错误挂念纠缠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
3、社会层面
(1)万能教师假设
很多人都会觉得所有的教育问题,包括家庭教育的问题,都是学校老师的问题,孩子教不好就是老师的问题、学校的问题。这是社会上的一种不太正确的假设。
(2)完美母亲的假设
把所有的家庭教育的问题都归于母亲,男士特别容易推卸责任,就出现了一种“三丧式教育”,或者“丧偶式教育”。这样的结果就会让孩子心理感觉没有了父母,变成“心理孤儿”。
什么是心理孤儿?就是明明父母都在,但是内心感觉自己就是独自一个人长大的,学校里有数学语文老师,回到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全都是老师,关心作业学业,让孩子感觉他们不是父母家人,于是孩子在心理上就变成了孤家寡人,他可能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空心病”甚至难以界定什么问题,却一定出了问题。
(3)高共识低协同
大家都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比较好做,但是其实地方政府在调动资源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难,尚未形成合力。
(4)高复制低创造
我们很多人还是在照抄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态度,并没有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系统性的家庭教育方法。
(5)标准成功假设
有人总是想象着认为自己可以把孩子教育成一种所谓理想的成才的人,一百多年前西方行为主义失败的“标准化人才生产实验”被莫名其妙的奉为圭臬,其实这就是用一种成功学的东西来给家长进行洗脑。
二、亲子心理共长的启示
(一)养育孩子的心理意义
第一层意义,与自己的父母链接。就是指我们作为家长,与你自己的父母链接。我们中国人是有传统信仰的,信奉的是天道和祖先。借助我们的家族,其实是和天地融为一体的,也就是一种心灵归元与文化延续的过程。
第二层意义,镜照反射与疗愈。养育孩子对于家长的意义,让家长以孩子为镜,反躬自省。当你可以把当年面对父母时那些内心未完成的期待变成自己做父母的要求,把养育孩子过程看作重新再创造自己过程,这就启动了疗愈自己的旅程。
第三层意义,心灵成长与进化。养育孩子的过程,最能催化你自己真正的爱和慈悲之心。
我们通过跟很多家长去分享,他们的内心其实有很大的一个触动,他发现原来养育孩子并不只是把他养大或者让他所谓成才,而是对自己有更深的一个意义!
(二)亲子关系的本质是“爱的守望”
我们通过这种“爱的守望”来看亲子关系。
爱就是超越自私。很多家长反复说孩子在青春期是叛逆的,这样的描述往往是阻碍孩子从心理上真正成人的。成长的要义,就是家长鼓励孩子,让他在一生当中自己去创造,从心理意义上去创造自己,成为他自己。
因此家长其实更需要做的,是守望。那么如何更好地守望?就是家长要有底线思维,要能先过好自己的生活而后去支持去欣赏孩子。
(三)良好亲子关系是“从共生到共长”
亲子关系的本质决定了我们要从共生到共长,这要培养家长的一些能力,包括自我觉察能力、面对真实、高质量的陪伴、意识训练、爱的表达等等。家庭教育的底色也是一种爱,一种期盼孩子成长的爱,但很多家长是不会表达爱的,我们在一线的家庭教育教学当中,更多的是在教家长怎样去识别、感受和表达爱。
三、亲子共长视角下的心理服务工作思路
(一)专业人员的角色定位
1、把握好咨询师/指导师的专业角色
对于专业人员,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家庭教育指导师,对自己的定位一定要很清晰。你不是一个去教训家长的人,也不是一个去包打天下的人,更不是一个仲裁者。我们很多专业人员的角色是紊乱错位的,有的过度同情孩子,有的过度同情家长,有的就卷入了人家的家庭关系当中,这些都不是一个好的状况。
对于专业人员的角色,我们要注意的问题,要把握好我们的“专业角色”,要正确处理专业角色和家庭的关系。当我们面临家庭教育问题处理的时候,要把“亲子”、把家庭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一去同情孩子或父母,一旦陷入同情,这可能跟专业人员自己内在的一些个人议题有关,比如常见的一些专业人员陷入大菩萨、大圆满、标准人、脸谱人、小白兔、受害者、野蛮人、高级人、权威、浪子回头等情结,要及时去找督导进行处理。同时专业人员要注意,你是一个问题解决者,一个陪伴者,一个倾听者,一个同理者,一个教育者,这个教育既是教育家长也是教育孩子的。你要进行的是共长性的干预,就是既要让父母去承担,孩子也要有所承担,要有一个系统观,不只是去说这个家长怎么样、那个孩子怎么样,千万不要去做裁判。
2、专业服务机构的角色
专业服务机构的角色,不管是心理咨询机构还是家庭教育机构,都要注意,不要单纯只是从商业利益出发,如果只是从商业利益出发就特别容易出问题。
专业机构服务的角色,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尴尬和挑战。我们的客户是父母,也就是说父母是付费的人员,按家长的习惯,希望你的服务对象实际上是孩子。但是大家看到各地的很多家庭教育一些产品项目的服务对象是家长,上课时家长也不是特别爱听,听完之后他也不一定会去做,他更希望你去教育他的孩子。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进行亲子共长的设计,包括如何去共情家长,而不是简单的只是去指责家长,都要有一个很好的设计。
那么家庭教育社会服务急需培养从业者什么样的能力呢?是真的能够下沉到一线去做服务的能力。这其中最急需的其实就是会讲课的能力。如果说一个家庭教育工作者,不会讲课而只会心理咨询或教育指导的技能,其实是差很多的。会讲课、会做家庭相关的团体辅导,可能要比单纯的一对一的个案更高效一些。
在亲子共长视角下,一些相关的工作坊的设计也是很有门道的。常见工作坊有亲密关系工作坊、亲子沟通工作坊、家庭教育或者父母成长工作坊等,它们是各有侧重的。亲密关系工作坊,侧重得是角色关系,重点是伴侣的双方,问题解决的时候侧重于他们的情绪、感受性部分。亲子沟通工作坊,侧重亲子之间的关系情感,因为亲子之间最大的纽带是情感纽带,我们要把亲子看成是一个联动的整体去看。家庭教育工作坊,侧重的是家庭-心理-教育这一个大的系统思维,侧重的是人格教育和成长。
3、家校社共育工作的重点
在家校社共育的重点工作中,我们要看到大家要从心而为、量力而行,总是想得太大,往往实现不了。要化繁为简,找出我们能做哪些“可为点”,班主任、学校、家长、孩子都有哪些可为点,可以先做起来,这个探索阶段快做比完美更重要。
要深度同理我们的父母,不要站在制高点上对父母进行降维打击。如果遇到一些难缠的家长,一定要先处理他的情绪,而不要先去教育他,也不要马上给他太多的建议,有的时候通过疏导他的情绪,他感受到了你这个东西有用,远比给了他那么一堆的建议重要得多。
要建立家长的信心,让他觉得原来心理学或家庭教育的方法能够帮助他疏解情绪,家长情绪变好了就更愿意面对自己的孩子了,有时候比花里胡哨的方法更重要的多。还有更重要的,是爱、勇气和责任,如果我们能唤醒家长的爱、勇气和责任,其实比专业技术更为关键。
有一些家长其实他也很无奈,比如说面对家庭教育,他也想学但是他没有时间没有钱,甚至他还有很多自己的痛苦,进而他的孩子可能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
咱们现在实际情况是,一般能够主动来找专业人士服务的,大部分都是孩子多多少少已经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了,或者说他的学业出现一些问题了,往往这时候才来找专业人士寻求帮助,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去先去解决一些急需的心理问题或者面对上学的问题。
还有,在家校社共育当中,学校相关领导的示范是第一推动力,有的时候校长一句话,可以让老师们省很多心。
(二)从“家校共建”到“家-校-社-医(心理咨询)”联动系统
在从“家校共建”到“家-校-社-医(心理咨询)”的联动系统建设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便民化的服务,就是让大家能直接找到,比如互联网上的、进入到社区的、以基层的中小学进行合作的、跟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等等,都是一种合作的方式。
另外还要注意化繁为简,大家互相比较,就会给家长带来更多的焦虑,要解除家长和教师的“精致教养内卷”,让他们放松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做家庭教育,鼓励“大原则前提下的百花齐放”。根据不同的情况,面对他们遇到的困惑,有的时候也需要给老师或者家长一些直接的科学建议,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
(三)积极进行本土化创新
首先,人才培养要可持续。我其实现在更鼓励我们很多一线的心理服务机构和家庭教育服务机构自己来培养人才,因为这样的人才可能会更适合我们的需求。有的时候批量化培养的一些纯考证的各种“师”,那只能算是一个启蒙,想要真正能做一线服务的,还是需要在那个基础上做大量的一线实践工作和专业继续教育。
其次,就是我们要开发适合我们国民特点的产品。大部分国民还是比较信奉权威的,基于这一点,大家也不能光跟家长去探讨,有些时候也需要直接给他一些操作性强的建议或者启发。
在这里简单说一个例子,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学校里讲课,有一位爸爸,他也听过很多课,就问我一个问题,说他的孩子回家之后就是不学习,一看书就困就想睡觉怎么办。然后我就问他一个问题:你回家之后做什么呢?那个孩子父亲说他回家之后就打麻将。我又问他打麻将的时候,孩子在做什么?他说孩子在旁边看着打麻将。我继续问他的妻子做什么呢?他说妻子做完饭之后就去玩手机。我说,那你想一想,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愿意学习,最关键的是你和妻子要做些什么呢?然后他突然间就说他懂了。所以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给家长们一些启发,而未必马上要给多少所谓科学的知识点。
第三,就是我们的载体要创新。可以深入到很多企业里边进行合作,还可以外化成各种各样的载体,像互联网、短视频、AI人工智能等等,要不停地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尝试。
四、亲子共长视角下的心理服务工作实践
在家庭成长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现在也做了很多。包括进行区域顶层设计、搭建服务支持平台、专业人员素质提升、开展社会公益服务、独立开发课程,以及个案心理咨询。
(一)区域顶层设计
在区域顶层设计方面,我们与当地教育局、共青团、卫健委等相关部门都进行了联动,参加课题研究,参与地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计,专业支持心理热线平台等等,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首先唤醒父母是关键,要对大众进行大力的科普,提供便民化的资源。其次是需要去搭建一个生态链条,将服务机构、专业人员与政府部门、学校、媒体等多方资源不断汇集,形成总动员。再有就是建设亲子共长的生态圈,要摒弃简单的个人思维,推广超个人思维,能够从系统的人与社会一体化的视角上去看问题,形成家校社协同共育,从而搭建好顶层设计。
(二)服务支持平台
现在的服务平台不仅仅只是一个网络平台,更主要的是需要搭建一个整体的大服务平台。我们借助区域心理行会建立了本地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成立了更具包容性的家庭成长中心,通过网络知识店铺、亲子沙盘活动、团体成长沙龙、大众科普内容、指导专业课程开发等多渠道凝聚力量,打造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平台。
近三年来,我们的服务对象已经涵盖了很多种类型的人群,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军人、公务员、企业员工、公安干警、医护人员、老年人等十余种特定群体,甚至还有些大家不经常接触的例如癌症群体、康复群体等,也会给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服务。并组建了多个志愿者团队,服务手段也扩展到微信公众平台、语音微课堂、电台连线、电视直播、网络直播、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直播等十余种传播平台。
累计辐射的区域已有北京、天津、河北、新疆、山西、雄安新区、青岛、杭州等地区,覆盖人群达100万+人次。
(三)专业人员素质提升
我们团队专职人员均为心理学专业毕业,兼职人员均具备行业认可的心理咨询专业资质,并持续接受专业继续教育及专业督导。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定期进行政策解读,与时俱进,确保心理学专业方向不跑偏。坚守专业伦理,坚定专业态度,坚持专业管理,保证专业内容持续输出。
根据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心理咨询室、团体培训教室场地持续升级,交互一体机、音响、补光灯、提词器等专业设备增加配置,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四)社会公益服务
服务机构不管将来想进行怎样的市场化运作,进行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融入大众,都要先做好社会公益服务。三年疫情当中,带领公益服务团队走进社区、医院、大中小学校、机关、国企等单位授课解惑。
(五)独立开发课程
社会服务机构要想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内容,不要简单地去复制谁,当然可以借一些力,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容。我们现在更多独立开发课程,涵盖专业人员成长、亲子教育、亲密关系、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
(六)个案心理咨询
在青少年的咨询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支持性不言而喻,大量的一线实践证明亲子共长对于青少年咨询的效果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做个案咨询的时候,也要把家庭教育渗透进去,比如:
咨询前,咨询师向家长了解来访者家庭互动或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状态和应对方式,更深刻辅助形成来访者心理画像和系统视角下的心理侧写。
咨询中,治疗(咨询)即教育,实践中运用亲子雕塑、角色扮演、家庭教育行动模拟等技术,将咨询治疗与教育深度融合。
咨询后,依据亲子共长原则,厘清家长和孩子的各自角色,布置共长型的家庭作业,签订亲子公约,支持亲子互相鉴证,鼓励亲子互相关注关系动态与家庭教育的耦合等。
最后跟大家分享几句话进行共勉:
世界是一所学校,
生命是一次契机,
生活是一场练习,
爱TA是一种修行。
你真正的心理发展境界高与不高,不是光靠嘴说出来的,最后都需要透过爱你身边的人折射出来。所有身边人都是我们成长的助力者,只是他们常常戴着丑陋的面具,等待你的慧眼穿透那个斑驳的壳看到藏在后面的天使,一直在向你发出邀请:我们一起成长吧!
关键词:
相关的文章>>
热门搜索:
资讯
更多图说健康
更多疏风解毒胶囊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疏风解毒胶囊可以起到解毒利咽...
艾叶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1、散寒止痛艾叶为菊科蒿属植物艾的叶...
治疗白发的偏方有哪些?1 桑白皮30克,五倍子15克,青葙子60...
紫癜性肾炎是什么病?所谓的紫癜性肾炎,就是由于患者对于某些东...
维生素ad是什么?维生素AD是指维生素A和D的混合制剂,是两种脂溶...
乙肝小三阳严重吗?乙肝小三阳有些比较严重,也有些不太严重的,...
常见疾病
更多体育健身
更多8月14日,记者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当前黑龙...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14日讯今天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
一个微小的摆动,却可能动摇当今科学基础。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
8月14日,泰胜风能(300129)融资买入777 35万元,融资偿还691 8万元,
开开实业3连板国科恒泰涨超5浙江震元英特集团国药控股等跟涨
8月14日晚间,东方证券披露2023年半年度业绩快报。业绩快报显示,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