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前关注当地的防控政策,旅行中就餐时做好个人防护,到达后配合当地各项防疫要求,已经成为防疫常识、共识;返京后主动向社区单位报备个人行程,有疑似症状不自行购药、服药,居家观察不参加社会活动等,已经成为防疫潜意识。不断巩固这些常识、共识和潜意识,有利于人们在不搞“一刀切”背景下理性评估风险,让防疫力度与人情温度相得益彰。
12月20日,北京市举行第264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对公众普遍关注的春节能否回家问题给出明确答复:倡导市民在京过年,非必要不出京,但不搞“一刀切”,让留京、离京的人们都能过好年。(相关报道见A6版)
倡导在京过年但不搞“一刀切”,这是对此前国家卫健委要求确保“两节期间”人员安全、有序流动,防止简单化、“一刀切”,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的回应,也是首都联防联控机制科学精准防控策略的延续,彰显了在严峻复杂防疫形势下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信心底气。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连续8周增长,周边国家确诊病例持续增加,8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奥密克戎变异株,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与此同时,国内多地报告本土病例,北京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面对多元风险叠加的复杂形势,北京市作出倡导在京过年但不搞“一刀切”的决策,科学合理而难能可贵。
不搞“一刀切”,是北京在充分研判目前疫情形势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总体来看,近期国内的疫情呈现局部散发和规模性聚集并存特征。航空口岸和陆地口岸是主要输入途径,主要由境外的输入病例和相关的物品、冷链食品引起。国内一些地方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或基本控制,疫情外溢风险降低,发展态势趋缓,全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在此背景下,倡导在京过年但不搞“一刀切”,是实事求是、科学理性的做法,既能尽量规避可能的潜在风险,又照顾到了政策的人情温度,将使常态化疫情防控步伐更加稳健。
不搞“一刀切”,是北京始终处于疫情应急响应状态下,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精准防控策略的延续。从提出“非必须不出境、非必要不出京”、实行入境闭环管理,到强化进返京核酸检测、“北京健康宝”查验;从交通枢纽、饭店酒店、校园等人员流动场所定期排查,到要求与有病例时空交集人员主动社区报备;从公共场所测温、验码、限流,到积极组织公众完成疫苗加强针接种——北京已经形成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核心,以落实“四早原则”、压实四方责任为抓手,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特征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实招、应招。一张从严从紧、科学精准的防疫大网越织越密,有效控制和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使可能出现的确诊病例在最短时间内“动态清零”成为现实。
不搞“一刀切”,是北京在公众疫情防控意识持续提升基础上,推动公共政策与社会关切良性互动的切实举措。随着公众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各项政策的执行越来越到位,我们看到,出行前关注当地的防控政策,旅行中就餐时做好个人防护,到达后配合当地各项防疫要求,已经成为防疫常识、共识;返京后主动向社区单位报备个人行程,有疑似症状不自行购药、服药,居家观察不参加社会活动,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已经成为防疫潜意识。不断巩固这些常识、共识和潜意识,有利于公众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在倡导在京过年、不搞“一刀切”背景下理性评估风险,让防疫力度与人情温度相得益彰。
精准平衡疫情防控与春节团聚的关系,是对城市治理和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北京在做好风险评估基础上,推出倡导在京过年但不搞“一刀切”的政策,辅之以加强值班值守,做到一旦发生疫情即快速、坚决、果断处置,将放假不放松、闭环闭得住、防控防到位、措施有温度有机结合,体现了对防疫规律性、有效性、协同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治理理念的坚守践行。这些都来之不易而弥足珍贵。(栗玉晨)
与《不搞“一刀切”是对城市治理的严峻考验》相关的文章>>
热门搜索:
日常保健
更多图说健康
更多十四亿人迎冬奥,三亿人上冰雪。借着北京冬奥会的热度,今年更...
临床上有个说法叫撤药综合征或撤药反应,是说长期服用一些药物...
门诊中,不少患者有类似的抱怨,最开始觉得痒,挠了挠就好了。...
体检是防病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总有不少人对体检的一些...
常见疾病
更多体育健身
更多